亞東院訊--夏日小心戶外隱翅蟲的皮膚炎
亞東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蔡宗樺
門診走進來一位病人頸部很明顯一塊紅色的傷口,從病人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很難受。「醫師,這是什麼怪病? 我又癢又痛。」仔細看他的傷口,局部一片糜爛,有些流湯流水,邊緣形成特殊的不規則形狀。我問他說:「你最近是不是有去戶外玩? 或者家裡附近有草叢?」他很驚訝得說: 「是啊!我昨天出去爬山,不久後就這樣了,你們昨天沒有門診,我先擦小護士,但越擦越嚴重,今天趕快過來看。」「那你有沒有看見什麼小蟲?」 「有啊!經醫師你一提醒,我想到有看到一隻蟲爬在我脖子上,還好我動作快,一下就把它打死,誰知道之後就變這樣了。」問到這裡,我心裡有底,翻出圖譜給病人看:「兇手就是它,隱翅蟲!」
隨著天氣漸暖,人們在假期時喜歡到風和日麗的野外旅遊。但是隨著好天氣到臨不只人們出外活動,昆蟲也跟著活躍起來,因此我們要小心這此蟲蟲危機,其中有一種特殊但較不為人知的蟲叫做「隱翅蟲」。
隱翅蟲是一種小型昆蟲,因翅膀不明顯而得名,它屬於節肢動物門的隱翅蟲屬。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體長約一公分,寬約○‧二公分,胸部是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圖一)。隱翅蟲皮膚炎的流行和蟲體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係。此蟲喜好棲息在草叢或樹林中,所以受害者以山區、農村或郊區居民為主;近來由於都市綠化的結果,都會地區的病例亦不在少數。其主要在每年的春至夏季出沒,爬行的速度很快,也能飛行,隱翅蟲本身還有趨光習性,夜間會飛到有燈火的地方,再加上體型小,可穿過一般家庭門窗之紗窗。所以很容易潛入住家中,侵害人體;夏夜中在公園約會的情侶及野外活動的民眾也都是高危險群。侵害之部位主要以沒有衣物遮蔽的曝露部位為主。
隱翅蟲的毒害並非蟲體螫咬人體所致,而是由蟲體內所含之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造成的。隱翅蟲素附著皮膚後會產生緩慢痊癒的壞死性紅斑。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就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富含隱翅蟲素),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線狀的病灶;當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形成糜爛的局面,這時若患者之手指沾到毒液,再去碰觸到的皮膚,會有如同抹果醬一般,將毒液散佈開來而引起廣泛的病灶。也就是說因為蟲子在人體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線狀痕跡,當不自覺地打死或夾死蟲體會造成大片糜爛的病灶。
隱翅蟲皮膚炎通常是在早上醒來才突然發覺的急性接觸性皮膚炎。患者常覺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民間常認為這是「長腳蜘蛛撒尿」的結果。臨床上病灶一開始呈現線狀、斑片狀或混合型的浮腫性紅斑(圖二),有灼熱及刺痛感,在二十四小時左右開始出現水泡、膿泡及潰爛的變化;如果有適當的處置,病灶可在三至四天後乾涸,並在六至七天左右落屑痊癒,但可能會有一至二個月的色素沉著反應。在處理上應先以清水溫和地沖洗病灶,以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灶後,迅速就醫為宜,切勿病急亂投醫或迷信偏方。
護理工作:
- 按時服用口服藥以減輕疼痛及搔癢感。
- 小心不要刻意弄破水泡,應遵造醫師指示塗抹藥膏,並以紗布覆蓋以避免繼發性細菌感染,換藥一日至少兩次。
- 沐浴時不須使用肥皂,以清水沖洗即可,沐浴後立即換藥。
- 不可搔抓,以免加重發炎造成色素沉著。
預防工作:
- 就寢時不要開燈火。
- 使用蚊帳避免隱翅蟲飛入。
- 看到隱翅蟲不要用手打死,以免接觸到大量蟲液。
- 萬一沾到蟲液,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
圖一: 隱翅蟲的外觀,下次看到它請手下留情,敬而遠之。
圖二: 打死隱翅蟲後造成大片糜爛病灶
(本文之圖片採擷自呂耀卿教授所著「中國人皮膚病圖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