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保健-腳底、手掌痣變化 小心黑色素細胞瘤
林先生腳底長了一顆痣,看了相關資料,腳底長痣有很高的機率是黑色素細胞瘤,十分擔心。皮膚科醫師表示,東方人黑色素細胞瘤的確較常長在肢端,但不代表所有長在肢端的痣都有問題,要先看痣的大小,邊緣是否不規則及顏色是否不均勻來判斷,如果長在腳底或是手掌的痣有這樣的情形,就要小心,最好就醫做切片檢查。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任詹融怡表示,西方白種人
常熬夜 愛染燙 當心髮絲直直落
熬夜 愛染燙 當心髮絲直直落
皮膚保健-溫冷水交替 潔顏不必靠科技
過了中秋 登革熱疫情還在發燒 (中時電子報 2014年10月01日)
上圖: 高市登革熱病例近3000例,創歷年新高,衛生局加強戶外積水容器噴藥。(呂素麗翻攝)
7 14自體生長因子育髮術、挽救你的頭皮!


自體生長因子育髮術是除了擦藥,吃藥,植髮以外,使頭髮再生的治療。我對於自體生長因子有做過臨床觀察,只要毛囊還未死,就能夠有好的療效。之前曾經上電視節目解說這個治療。
被嫩妻嫌老 禿頭男植髮找回自信 : 詹融怡 華視新聞採訪
被嫩妻嫌老 禿頭男植髮找回自信 | |
2014/07/04 18:58 楊依嘉 陳知學 報導 華視新聞 |
請你跟我這樣過-女人不能忽略-要命的經皮毒
請你跟我這樣過-女人不能忽略-要命的經皮毒
女人不能忽略的「經皮毒」

女人不能忽略的「經皮毒」!
優活健康網 – 2012年11月21日 下午1:10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有網站做過調查,台灣職場女性從上妝到卸妝,臉上有妝的時間每天平均有11個小時!其中6成3的女性擔心化妝品對人體產生傷害,但為了「工作需要」、「追求美麗」等因素,還是要繼續化妝。英國化學家也發現女性每日例行的清潔、保養、上妝,讓歐洲女性每年平均吃下和吸入的化學物質有2.3公斤!體內有這麼多化學物質,這健康怎能不讓人擔心!所以一個新的名詞就出現了,你知道什麼是經皮毒嗎?
那麼什麼是經皮毒?內科教授林杰樑醫師說,經由皮膚進入身體內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在人體內累積,可能造成病變,主要出現在日常生活用品,如廚房的清潔劑;浴室的洗髮精、沐浴乳;還有女生的化妝、保養品!幾乎所有化學合成的產品都有可能有經皮毒!
皮膚科醫師蔡宗樺也說,這些化學物質大多是從皮膚的角質細胞間隙穿過,分子較小的可以直接穿過角質細胞及經由汗腺或毛囊的開口進入或從表皮、真皮進入血管和淋巴,到達全身或在脂肪層累積。什麼情況下身體容易被經皮毒危害?包括:化學物質的分子很小、皮膚狀況不好的老人、小孩皮膚較薄;皮膚是受傷或發炎的狀況,或不同的化學物質相遇:促進吸收。原則上皮膚越薄化學物質越容易進入人體,一般來說最容易的是生殖器和腋下;再來是臉,尤其嘴唇和眼皮,最不容易的是手腳掌。
不同的化學物質差異很大,其實很多化學物質人體都可以代謝或排出,很多真正有毒的化學物質政府也會管制和禁用,不過除了有一些漏網之魚外,使用過量和使用方式不當也是造成經皮毒的主要原因!
林醫師也說,這些化妝保養用品,生產商為了不讓細菌感染或延長使用期限,會在產品裡會加入殺菌劑、防腐劑,含有安息香酸、安息香酸鹽、鄰苯基苯酚,會腐蝕皮膚黏膜,有變異原性和致癌物的嫌疑;或是有四級胺、甲醛,可能會引發過敏、或有致癌嫌疑。
乾癬非「胎哥」傳染病 生物製劑可控制病情

乾癬非「胎哥」傳染病 生物製劑可控制病情
◎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日期:2012.10.18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先生是一名乾癬患者,在手肘、頭皮、關節等部位出現紅色的斑塊,且斑塊上面常會有銀白色碎屑產生,常被誤認為是「胎哥」(意為骯髒)的傳染病,所以經常造成求職碰壁的問題。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暨醫學美容中心主任蔡宗樺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系統導致皮膚發炎的疾病,與黴菌感染並沒有關係,無論是肌膚接觸或者是旁人碰到患者掉下來的皮屑,都沒有被傳染的問題;雖然乾癬難以根治,但患者只要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就能有效控制病情。
乾癬長期以來備受誤解,旁人擔憂會被傳染,對乾癬患者避之唯恐不及,蔡宗樺主任表示,曾有病患因為乾癬問題影響求職,只好請醫師開立診斷證明書,證明乾癬不會傳染,要雇主不要擔心。事實上,乾癬為身體免疫相關疾病,並非傳染病,醫學上猜測乾癬的成因為表皮或皮下的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放出過多發炎因子,進而刺激表皮細胞不斷增生,造成皮膚的角質化,在斑塊上面形成銀白色碎屑,所以常被誤認為有傳染力。
蔡宗樺主任解釋,目前治療乾癬的方式有四種,包含外擦藥物、口服、照光治療與生物製劑,如果是輕度乾癬病患,只需要使用外擦藥物、口服或是照光單項治療;而中重度的病患則因症狀較為嚴重,需數種方式合併使用,但常因為療效不明顯以及治療時間太長,使病患容易失去耐性而放棄治療。另外,民間也有許多偏方聲稱可以治療乾癬,蔡宗樺主任強調,治療乾癬一定要尋求正統的醫療方式,誤信偏方可能會導致病情更加嚴重。
針對中重度乾癬患者的困擾,蔡宗樺主任表示,目前醫界已研發出長效型生物製劑來對抗乾癬,且於今年五月由健保局納入健保給付(健保使用前需申請通過),起始兩針後,只需每三個月固定施打一針以達到病情控制的效果,幫助中重度乾癬病患擺脫不斷塗抹、吃藥、照光治療的生活。但是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人都適合生物製劑,像是活動性肺結核與肝炎病患就需要經過評估與後續追蹤。蔡宗樺主任呼籲,乾癬不是絕症,病人只要能夠遵循醫囑用藥,配合醫師指示積極治療,都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擺脫乾癬的夢靨,重新擁有正常生活。
砷濃度超萬倍! 中醫院偽藥害死人

砷濃度超萬倍! 中醫院偽藥害死人
【自由時報】詹融怡醫師 體驗水晶指甲,磨薄指甲 也易卸甲
〔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為了徹底了解水晶指甲黏貼過程中,究竟可能有哪些傷害,國泰皮膚科主治醫師詹融怡自己親身體驗,做一次水晶指甲,結果發現黏貼水晶指甲過程中,「磨指甲」以及裝置太長的水晶指甲,是最大的潛藏危機。
詹融怡指出,為了增加指甲的摩擦力、加強水晶指甲黏在真指甲的牢固程度,美甲師會先利用器具或是砂紙將消費者的指甲磨薄一部分,指甲變薄,破壞了原先的強度,支撐力已經不夠,再加上黏著劑的刺激,使得指甲容易損壞、剝離。
另外,詹融怡說,磨指甲的過程也會讓指甲表面變得不光滑,讓黴菌容易在裡面孳生。因此提高灰指甲等感染機率。
詹融怡說,水晶指甲做得「太長」也不健康,臨床上發現一些患者因為做太長,又忘記自己的指甲長度,由於指甲越長、受力越大,拿東西、開易開罐、摳痘痘時,便可能把指甲弄傷。
詹融怡建議磨指甲時別磨太深,到足以黏合就可以;長度別太長,做完後也要避免可能拉扯指甲的動作。
【自由時報】訪問詹融怡醫師 -- 水晶指甲超扯 真指甲斷光光

〔自由時報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在新生代偶像女星們帶動下,指甲彩繪、水晶指甲日益風行,坊間指甲美容店林立。不過,皮膚科醫師發現,越來越多妙齡女因 為灰指甲、甲溝炎、甲床分離上門求診。日前一名往國泰醫院皮膚科求診的女病患,疑似因為水晶指甲過長,導致甲床分離,就醫時十個指甲已經掉光。
國泰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詹融怡表示,這名女性患者約二十出頭,就診時十個指甲全都壞掉,只有部分長出小小的指甲。經詢問,患者連續做過兩、三次水晶指甲,由於「日常生活作息中,經常一不小心就扯到指甲」,久而久之,指甲就掉了。
詹融怡表示,近年因為水晶指甲風行,很多女性換指甲就像換衣服般頻繁,類似個案每個月都會看到幾名,但多半發生在一兩指,或是只有甲溝炎等症狀,不像這名患者嚴重到十指指甲都掉光。
黏著劑腐蝕性太強惹禍
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英睿解釋,水晶指甲造成甲床分離,可能是使用的黏著劑腐蝕性太強,影響甲板,以致長出的指甲脆弱變形,也可能是物理性因素,也就是做完水晶指甲、原來的指甲長長後,前後重力、拉力不一,長期機械性拉扯,導致甲床分離。
愛美不成反造成表面凹凸
三 軍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趙昭明也曾接獲一名美容師,疑似因為長期貼水晶指甲,接著劑刺激、加上黏接水晶指甲前的破壞程序,導致黴菌感染,就診時手指甲只剩 下三分之一,而且十指全都灰指甲。值得注意的是,這名患者因為甲床傷害太嚴重,指甲基質受損,「吃的、擦的藥都用了,治療效果還是不彰!」兩年來指甲表面 還是凹凹凸凸。
開業皮膚科醫師游鴻儒表示,經常塗指甲油、卸指甲油,難免對指甲造成刺激,水晶指甲又更進一步提高指甲危機。
【媽媽寶寶】雜誌專訪 -- 夏季寶寶消暑對策
【媽媽寶寶】雜誌專訪
夏季寶寶消暑對策
炎炎夏日,酷熱高溫對寶寶的皮膚會造成哪些影響?哪些部分是媽咪應該多加留意的?在此提醒媽咪夏季常見的皮膚病症及消暑對策,好讓寶寶有個平安喜樂的盛夏。
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宗樺醫師表示,寶寶的皮膚柔嫩、角質層薄,加上三歲前汗腺功能尚在完善中,一旦邁入夏季,炎熱的高溫,加速細菌蔓延的速度,將誘發許多皮膚病症。病症類型可簡述為「感染性」與「過敏性」二大類型。
l 感染性的皮膚病症
病症一:汗疹
即為俗稱的痱子(部分痱子合併濕疹症狀)。原則上汗疹尚未發生感染,但若照顧不當可能引發後續的細菌感染。
原因:
寶寶的皮膚調節溫度的功能不全,流汗量增加,導致汗水無法順利排出至皮膚表面,造成汗腺阻塞。
症狀:
皮膚表面出現水滴狀小紅疹。多發作於皮膚摺疊處,如手肘、腋下、膝蓋窩、鼠蹊部,或臉上、下顎、前胸、上背等,若寶寶還處於包尿布階段,也須留心屁屁是否有紅疹出現。
預防方式:
ü 降低皮膚溫度,減少出汗機會。讓寶寶在通風、涼爽的環境下活動。
ü 選擇純綿材質、剪裁寬鬆的衣物,以降低寶寶長疹子的機會。
ü 幫寶寶沖涼,清洗後可以使用具收斂效果的痱子粉、痱子水或痱子膏來舒緩症狀。
|
病症二:汗腺炎
若汗疹未妥善處理,反覆發作時,患部容易因寶寶的搔抓而衍發細菌性感染,產生化膿現象,即有可能導致汗腺炎。
原因:
汗腺炎發生原因為汗管、汗腺腺體及毛囊周圍組織的化膿性發炎。
症狀:
汗腺炎好發於皮膚表面潮溼部位及通風不良處,好發於三歲以下的寶寶,多發生在頭皮、前額,靠近臉部的區域。患處面積較汗疹來的大,紅疹中夾帶化膿性紅腫,除了汗疹癢的病徵外亦會有痛感。
預防方式:
保持通風涼爽乾燥。
|
病症三:膿痂疹(傳染性膿痂疹)
為寶寶夏季最常見的皮膚細菌感染,具有很強的傳染力。
原因:
膿痂疹為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的細菌感染。夏天溫度高,細菌增生的速度快,加上葡萄球菌或鏈球菌為皮膚的常在菌,一旦寶寶肌膚有小傷口,若本身抵抗力弱,便容易受到感染。
症狀:
膿痂疹最常出現的症狀是在寶寶的鼻孔四周、臉上出現紅色的疹子,之後疹子中央會出現水皰,這種水皰有搔癢感,容易破裂,破裂後形成紅色結痂。
預防方式:
做好寶寶的皮膚清潔與指甲清潔,避免搔抓皮膚破皮而讓細菌有機可乘。
|
l 過敏性的皮膚病症
病症一:異位性皮膚炎
是一種反覆發作的過敏性皮膚疾病,並不會傳染。
原因:
皮膚的角質層防禦功能不正常,無法保濕,以致各種過敏原或化學物質容易穿透皮膚,使皮膚產生過敏或發炎反應。
症狀:
兩歲以內的寶寶,紅色丘疹多出現於臉頰、頸部或頭皮,並延伸到四肢伸展側,皮膚有輕微的脫屑和分泌物。異位性皮膚炎最大的特徵就是癢,常反覆搔抓,導致發炎。夏天悶熱潮溼的氣候,有可能造成病情惡化。
預防方式:
ü 不宜過度清潔,並少用含皂鹼的清潔用品;洗澡時水溫不要太高,沐浴後則以潤膚乳液以滋潤皮膚;衣物則以不刺激之棉質為佳。
ü 夏天要有涼爽的環境,以不流汗為原則。
ü 適度運動可以改善寶寶的過敏體質,調節免疫力。但不宜在大太陽下運動。
|
病症二:丘疹性蕁麻疹
夏季蚊蟲孳生,寶寶的高體溫會吸引有趨熱反應的蚊蟲叮咬。叮咬後最常見的皮膚反應就是丘疹性蕁麻疹,亦即俗稱的「紅豆冰」。
原因:
丘疹性蕁麻疹致病的主要原因,為蚊蟲叮咬所引發的過敏反應,常與兒童本身體質敏感有關。。
症狀:
多發生於臉部、手部及下肢周圍,症狀為中間有小水泡的明顯丘疹,奇癢難耐,寶寶通常會加以搔抓。
預防方式:
丘疹性蕁麻疹的主要是因蚊蟲叮咬所引起的過敏反應,故少到花草樹木多的地方活動!外出活動時可使用防蚊液,以防止蚊蟲近身,使用時,建議噴於衣物上,避免直接接觸寶寶皮膚,帶來刺激,目前市售產品中亦有植物性防蚊液可以選擇。
|
認識了夏季常見的皮膚病症,媽咪在生活上該如何因應?我們為您整理出「外出」與「居家」二大對策:
part 1 外出篇
日頭赤炎炎需要帶寶寶外出時,帽子、薄外套、水壺絕對是必備品,以下訊息媽咪不容錯過!
§ 選擇適宜的防曬用品
蔡醫師建議為寶寶選擇純物理性防曬乳(成分中含有ZnO、TiO2),此類防曬乳不會對寶寶的肌膚造成負擔,雖然顏色偏白,但目前技術已可微粒子化,視覺上較厚重,但並不會讓肌膚產生黏膩感,還可有效協助寶寶抵抗紫外線。媽咪在選購時,可以指定專櫃人員介紹。
然防曬乳的防曬係數再強,時效也有限,媽咪別忘了1~2小時即需為寶寶補充一次!回家後也要記得清洗乾淨,以免造成過敏。另媽咪可參考環保署網站(http://www.epa.gov.tw)查詢當天的紫外線即時資訊,若可選擇請避免於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外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當紫外線達過量級(指數8)以上,成人曝曬時間超過20分鐘就可能曬傷,危險級(指數11)以上,曝曬15分鐘就可能曬傷,媽咪一定要注意喔!
§ 洋蔥式的穿衣法
戶外的溫度雖然偏高,但大眾交通工具的空調可是冷颼颼,在搭乘捷運或公車時,別忘了為寶寶添件薄外套。若此次外出會讓寶寶的出汗量增加,建議多帶套備用衣物,以免濕衣物讓寶寶著涼;另提醒媽咪,寶寶換下的衣物要盡速清洗,除了避免細菌孳生,當衣物上汗水中的蛋白質產生變化,不但會破壞衣物的纖維,也會留下難以清洗的黃斑。
§ 適時的補充水分
一般狀況下流汗,寶寶水分的流失比電解質多,當寶寶口渴時,建議媽咪補充白開水即可,不必刻意選擇特殊飲料。
|
part 2 在家時
避開了戶外的大太陽,居家環境的小細節也要提供給媽咪知道!
§ 合宜的室內溫度
保持通風涼爽的居住環境,若家中有空調,建議將溫度設定於25℃,如此,可降低室內溼度亦可保持乾爽。室內溫度維持在舒適的狀態,就可避免寶寶大量流汗!
§ 衣物的選擇
選擇透氣通風的純棉材質,衣飾的剪裁盡量以寬鬆為主,媽咪可視寶寶所處的環境來做調整。
§ 寢具的選擇
人造纖維(尼龍、polyester)的寢具價格雖然吸引人,卻容易導致悶熱,使寶寶產生皮膚問題。近來,吹起一陣自然素材風,蔡醫師在此也提醒並非所有天然素材皆適合寶寶使用,如天然的羊毛、麻等材質,會讓某些寶寶產生過敏症狀,甚至體質特殊的寶寶還會對竹蓆或草蓆有反應,媽咪們不妨在夏季試試透氣通風的純棉材質,有效舒緩寶寶此時期的悶熱感。
§ 身體用品
蔡醫師建議盡量為寶寶選擇不含皂鹼的清潔用品,清潔用品及身體乳液中亦應避免香料成份,以免造成寶寶過敏。
本文原刊於媽媽寶寶No 268
亞東院訊--夏日小心戶外隱翅蟲的皮膚炎
亞東醫院皮膚科 主治醫師 蔡宗樺
門診走進來一位病人頸部很明顯一塊紅色的傷口,從病人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很難受。「醫師,這是什麼怪病? 我又癢又痛。」仔細看他的傷口,局部一片糜爛,有些流湯流水,邊緣形成特殊的不規則形狀。我問他說:「你最近是不是有去戶外玩? 或者家裡附近有草叢?」他很驚訝得說: 「是啊!我昨天出去爬山,不久後就這樣了,你們昨天沒有門診,我先擦小護士,但越擦越嚴重,今天趕快過來看。」「那你有沒有看見什麼小蟲?」 「有啊!經醫師你一提醒,我想到有看到一隻蟲爬在我脖子上,還好我動作快,一下就把它打死,誰知道之後就變這樣了。」問到這裡,我心裡有底,翻出圖譜給病人看:「兇手就是它,隱翅蟲!」
隨著天氣漸暖,人們在假期時喜歡到風和日麗的野外旅遊。但是隨著好天氣到臨不只人們出外活動,昆蟲也跟著活躍起來,因此我們要小心這此蟲蟲危機,其中有一種特殊但較不為人知的蟲叫做「隱翅蟲」。
隱翅蟲是一種小型昆蟲,因翅膀不明顯而得名,它屬於節肢動物門的隱翅蟲屬。台灣地區最常見的是褐毒隱翅蟲,體長約一公分,寬約○‧二公分,胸部是鐵青色,腹部是黑黃色相間的環紋(圖一)。隱翅蟲皮膚炎的流行和蟲體的生活習性有很大的關係。此蟲喜好棲息在草叢或樹林中,所以受害者以山區、農村或郊區居民為主;近來由於都市綠化的結果,都會地區的病例亦不在少數。其主要在每年的春至夏季出沒,爬行的速度很快,也能飛行,隱翅蟲本身還有趨光習性,夜間會飛到有燈火的地方,再加上體型小,可穿過一般家庭門窗之紗窗。所以很容易潛入住家中,侵害人體;夏夜中在公園約會的情侶及野外活動的民眾也都是高危險群。侵害之部位主要以沒有衣物遮蔽的曝露部位為主。
隱翅蟲的毒害並非蟲體螫咬人體所致,而是由蟲體內所含之刺激性毒素「隱翅蟲素」造成的。隱翅蟲素附著皮膚後會產生緩慢痊癒的壞死性紅斑。隱翅蟲在皮膚上爬行時,就會從關節腔中分泌出體液(富含隱翅蟲素),而引起皮膚病變,造成線狀的病灶;當蟲體被打死或捻碎時,則會造成毒液大量濺出,形成糜爛的局面,這時若患者之手指沾到毒液,再去碰觸到的皮膚,會有如同抹果醬一般,將毒液散佈開來而引起廣泛的病灶。也就是說因為蟲子在人體曝露部位爬行而造成線狀痕跡,當不自覺地打死或夾死蟲體會造成大片糜爛的病灶。
隱翅蟲皮膚炎通常是在早上醒來才突然發覺的急性接觸性皮膚炎。患者常覺得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民間常認為這是「長腳蜘蛛撒尿」的結果。臨床上病灶一開始呈現線狀、斑片狀或混合型的浮腫性紅斑(圖二),有灼熱及刺痛感,在二十四小時左右開始出現水泡、膿泡及潰爛的變化;如果有適當的處置,病灶可在三至四天後乾涸,並在六至七天左右落屑痊癒,但可能會有一至二個月的色素沉著反應。在處理上應先以清水溫和地沖洗病灶,以乾淨的紙巾或毛巾壓乾病灶後,迅速就醫為宜,切勿病急亂投醫或迷信偏方。
護理工作:
- 按時服用口服藥以減輕疼痛及搔癢感。
- 小心不要刻意弄破水泡,應遵造醫師指示塗抹藥膏,並以紗布覆蓋以避免繼發性細菌感染,換藥一日至少兩次。
- 沐浴時不須使用肥皂,以清水沖洗即可,沐浴後立即換藥。
- 不可搔抓,以免加重發炎造成色素沉著。
預防工作:
- 就寢時不要開燈火。
- 使用蚊帳避免隱翅蟲飛入。
- 看到隱翅蟲不要用手打死,以免接觸到大量蟲液。
- 萬一沾到蟲液,立即以肥皂及大量清水
圖一: 隱翅蟲的外觀,下次看到它請手下留情,敬而遠之。
圖二: 打死隱翅蟲後造成大片糜爛病灶
(本文之圖片採擷自呂耀卿教授所著「中國人皮膚病圖譜」)